各学院: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教学管理、教学活动和实施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聚焦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决定启动2021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及补充标准等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制订(修订)重点
1. 坚持立德树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把立德树人内化到专业、课程、课堂、实践及教学管理等各环节,在各门课程中加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持续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
2.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1)加强通识教育建设。通识教育选修课分为“四史”教育类、劳动教育类、创新创业类、心理健康类、人文素质修养类、工程伦理类、美育类、自然科技类等多类课程。每位学生在修业年限内应修读不少于9学分。所有学生必须修读劳动教育类2学分(理论1学分、实践类1学分)、“四史”教育类1学分、创新创业类2学分、美育类2学分(理论1学分、实践类1学分)、心理健康类1学分、人文素质修养类1学分。上述通识选修(必修类)课程须纳入毕业审核。相关专业根据专业建设或专业认证的需要,可开设《工程伦理》通识课。鼓励全校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相关通识教育类课程。
(2)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按照《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皖教组发〔2021〕2号),《安徽工程大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试行)》(校教字〔2020〕28号)、《安徽工程大学学生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及学分认定办法》(校教字〔2019〕73号)等文件要求,现增开劳动教育类通识选修课程不少于32学时、2学分(理论16学时、1学分,实践类16学时、1学分,实践类可依托专业实践活动或采用劳动周等形式开展);美育类通识选修课不少于32学时、2学分(理论16学时、1学分,实践类16学时、1学分)。
(3)增开“四史”教育课程。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材〔2020〕6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21〕8)号文件精神,改革思政课程,增加开设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教育通识课程。每门课程16学时、1学分。
3.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2020版培养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专业培养特色,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升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支撑度。
4.优化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及毕业要求,全面梳理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每门课程的目标、地位和作用,注意内在联系和整合优化,精选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挑战度,落实产出导向(OBE)理念,淘汰“水课”,打造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鼓励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5.根据国际工程师学院教学及实验教学场地的需要,国际工程师学院相关专业须在大一完成《物理实验》,按照第一学期10-17周完成《物理实验(1)》,第二学期10-17周完成《物理实验(2)》;其他专业仍按照原开课计划完成,第二学期01-08周完成《物理实验(1)》,第三学期01-08周完成《物理实验(2)》。
6.编写配套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指导课程教学的纲领,完善教学大纲的编写是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是科学规范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专业在完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的基础上,须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及补充标准等文件要求,重新修订和编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模板及格式要求在校园网“教务处--下载中心--培养与执行计划管理”下载),课程教学大纲待培养方案确定后一个月内提交。
三、工作要求
1.2021级培养方案的总学时、总学分要求、体例格式等要素仍按《关于制(修)订2019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校教字〔2019〕43号)执行。
2.各学院应进一步领会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校教字〔2019〕43号文件和本通知要求,开展调研学习,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及其他高校经验,邀请校内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毕业校友等多渠道、多方式加强论证。
3.2021年新增专业(含专升本专业)要加强调研学习、充分论证,其中专升本联合招生专业须与联合培养高校联合论证;其他专业可在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按照新的要求进行必要修订。各专业培养方案均需经学院教授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报教务处,由学校审核通过后实施。
4.各学院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加强统筹领导和组织实施,以专业负责人为第一制定(修订)责任人,教学院长为第一审核责任人。2021年人才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各学院必须严格执行,落实好责任制,不得无故随意变更。
请各学院2021 年7月9日前将2021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含培养方案修订自查表(见附件1)、培养方案专家论证表(校园网“教务处--下载中心--培养与执行计划管理”下载),加盖学院公章及院长签字)提交教学科,电子版发送至23991689@qq.com。
附件1:
安徽工程大学2021级培养方案修订相自查表.docx
安徽工程大学
2021年 6月10日